Information/knowledge/idea的积累我个人感觉是这样的:
首先,是少数人对自己的专业(称话题A)发表意见,然后吸引来更多类似专业的人,参与讨论。
然后人越来越多以后,也会顺带开始讨论其他专业、其他方面(称话题B)的问题。
然后其他方面也越来越多,吸引来更多对话题B有兴趣的人,和对话题CDE有兴趣的人。。。。
然后,就有一群人,聚集在一起讨论各种各样的问题
-baidu 1point3acres
为什么是很cliche的经常说 1+1 > 2呢,因为各种思路不同的人在一起,彼此知道的信息不对等,思路不一样,看问题角度不一样。彼此拿出来对照一下,都能学到更多。
讨论起来,你一言我一语的,one thing leads to another,大家最后都想到了自己最初远没有想到的point.
then this becomes a really fun and interesting process
但是,如果从最一开始,只有A专业一小群人的时候,就试图讨论所有话题ABCDE,最终没有什么重点,也没有什么突出的地方,就无法形成规模,最终也不过是一小群人在松散的谈很多个不同话题。.1point3acres
在平时跟朋友谈话的时候,这样也无所谓,也是a lot of fun,但是如果是为了寻求信息而来,这样就未必有效率了。 ..
.--
另外,如今这个时代,靠任何个人,来收集信息,就试图达到一定覆盖面,这已经不太可能了。this is the web 2.0 age, 中文好像可以loosely translate成: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自己从别人那里学到一些原本不知道的,同时contribute一点自己知道的,形成规模以后,信息量绝对不是任何个人的收集能比的。
而且吧。。。其实申请也不光是一个彼此竞争的过程。比如说,面对竞争可以有两种对策,一种是彼此斗争,shrink 对方的 market,争取增加自己的share,或者呢,也可以grow the market and share a bigger size of the pie for all sides。很多年前好多学校根本就没有招过中国人,那么他们反而不了解中国学生如何,也不是很倾向于开始招中国人。但是后来,中国学生多起来,招生的时候老师可以考虑从前招的中国人水平如何,可以去问问他们如何看待下一年的中国申请人,甚至可能已经有中国faculty直接招生了,这样更加多招中国学生的几率反而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