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农民
- 积分
- 278
- 大米
- 颗
- 鳄梨
- 个
- 水井
- 尺
- 蓝莓
- 颗
- 萝卜
- 根
- 小米
- 粒
- 学分
- 个
- 注册时间
- 2015-1-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注册一亩三分地论坛,查看更多干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账号
x
不是佛教徒,疫情WFH期间读了不少哲学和心理学的东西,也曾经放不下很多东西,行走在焦虑的边缘。《心经》解决了我很多疑惑,受益匪浅,到最近每天平静开心,也充满能量。站里经常看到焦虑的帖子,所以也想把自己曾经写的笔记分享出来。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心经回答了什么问题?
刚开始读心经,原以为心经解释了佛学的本体论问题,即世界本质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最一开始的理解,世界本质为空,而人的本质是五蕴表象的集合物,是一种偏虚无主义的哲学思想。
但后来查阅资料,佛学并非虚无主义,而形而上的问题反而是佛学中回避的话题。如《无记》中,释迦摩尼认为讨论世界本质,生命本质这些形而上的问题不存在答案,也无益处,所以释迦摩尼不回答这些问题。
所以心经回答的不是本体论问题,而是认识论,即人的认知界限在哪里,应该如何处理这些界限,而认知的对象 世界 本身,我们没有办法洞悉其本质,无所谓探寻其底。所以不如把我们认知对象放在“认知”本身上来,进而达到更高的认知境界,这个理想的认知境界,就是“佛"。佛学是一种基于不可知论的乐观主义哲学。
什么是佛?
结合《金刚经》的观点,我理解的是,佛不是人,不是神,也没有实体表象,而是一个抽象概念。这就像数学中的“奇点"一样,给世人提高境界使用,可以无限趋近。
奇点在数学中已经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概念。但数学中“奇点”这个概念,我们小学就学过,比如f(x)=1/x中x为0的情况,就是一个奇点。那作为一个小学生,心智不成熟,我们小学如何学习奇点这个概念?老师可以给我们画一张图,让我们观察渐近线去理解奇点的概念。如下图:
但这张图是否画了奇点?没有。这张图是否帮助我们理解了奇点,肯定是帮助了。那这张图的本质是奇点吗?不是。图无非是纸上的几点墨水,或是屏幕上的几点像素,跟数学都没啥关系。
这张图,其实就是我们看到的佛像,而人是小学生。佛的形象,以及以语言为载体佛法本身,仅是辅助我们去认知“佛”的工具,能辅助我们认知,是很好的学习工具,但非佛的本质。本质我们无法想象和洞悉,就像我们无法想象f(x)=1/x的形象,仅能想象这条无限趋近的线。
这点也与西方哲学中“上帝”的概念相似。“上帝”在宗教中也不存在形象,但宗教中又出现了三位一体这些形象概念,看似矛盾。在西方哲学在研究“上帝”(或者“绝对”)的过程中也发现矛盾,如康德的“二律背反”。这都是因为人的理性无法洞悉本质,但不妨碍于我们参悟本质,而且我们能使用辅助工具去便于我们学习,比如人身的耶稣和佛像等等。佛教和基督教都反对偶像崇拜,但与此同时又都存在偶像崇拜的成分,我认为“辅助工具”是一种解释这种矛盾的方法。
什么是苦(dukkha)?
佛学核心的四圣谛:“苦集灭道”。这是四个分开的字。
苦字面好理解,不多解释。集为苦产生的原因,灭是灭苦,而道是灭苦的方法(八正道)。
“苦”字面意义好理解,但佛学中的苦比我们日常的苦更复杂。日常的苦,更多是我们即刻感受到的,如被刀割伤立即会痛,吃难吃的会恶心,跟人吵架会生气,考试分低会难过,工作麻烦会感到压力等等。佛学的苦,巴利文中为dukkha。du的意思为“坏”,而kha是“空洞”。
可以理解“苦”为一种不好的空虚,但这也是近似的理解,因为“空虚”也是一种感官,而这种苦是超越感官的。
“集”为苦产生的原因。苦产生的原因叫做Tanha,中文可以翻译为“挂碍”,英文则是“attachment”。
苦与我们日常的苦不同的一点是,我们不一定能感知到其存在,但被其影响。比如升职加薪,在庆祝狂欢之时,看似一切快乐烦恼抛在脑后,但苦此时依然发生存在。升职的人,感官的快乐依附于升职,但升职的快乐不过一时。一次升职,未来还要再升职才能获得快乐,如果升职会更难,则产生更多烦恼。所以,此时快乐本身,也是苦的现象。“我”不是苦的原因,“升职”不是苦的原因,而“依附于”升职,这个是苦的原因。
再举一个硅谷码农角度的例子:大家一开始想来美国留学,要申好的学校。考学校的时候压力大,觉得申到梦想学校就能开心快乐。拿到offer后确实开心,但快乐也是一瞬间。上学之后发现找工作之苦,刷题面试,通宵赶作业。找到工作后,开心庆祝。但又发现所谓内卷升职之苦。升职之后,轮回与压力依旧不可终止。湾区找到合适的人,结婚又是幸福的事情,但婚后也会有两人生活的烦恼。生育子女,又有学区房、子女教育和竞争的烦恼。整个过程中,人和人比职级、娃和娃比学习,本质是苦难以中断。地里能看出迷茫的网友多,每人都缺了点什么,这就是“不好的空洞感”,就是dukkha的现象,即苦。
苦的普遍性可能看似悲观,但佛学认为这不过自然规律而已,没有喜悲好坏,就如同生老病死一样,仅仅是大自然的变化现象。但佛学的目标,就是让人从这种现象中解脱。
心经中如何解脱苦?
了解了苦和苦的根源,才能理解心经在说什么。心经从认识论的角度,总结了两种挂碍执念。人首先要了解两种执念,感受执念,再放掉执念,则可从苦中解脱。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这里阐述了五蕴(色、受、想、行、识)皆为“空”。产生于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也是“空”。粗浅可以理解为,感官的感受,如吃喝玩乐这些,构成了一个虚幻的“自我”。而真实自我依附于虚幻自我,苦随之产生。而五蕴的色、受、想、行、识,其实把感官的范畴扩大到思想和意识。即思想意识也是这种虚幻的“自我”,比如产生“我想一年内升职”的想法瞬间,也产生了苦的表现。但佛学并不是要让人灭掉这些,而更像一种与这些想法和平相处的状态。我们要做的是放下对于“自我”的执念,而不是消灭自我。并不是让人放弃努力的行为,而是放弃对努力结果的虚幻执念。
后文写到“无明”和“老死”,应该指的是佛法的全部十二因缘。“无明"为第一因缘,”老死“为第十二因缘。因缘是一种因果现象,比如”因为我饿了所以想吃饭“,”因为我想赚钱所以我努力工作“, ”因为失恋,所以我难过“,“因为生病,所以怕死”。这些都是因缘导致,涵盖在十二因缘里。上文中提到的湾区码农状态,也可以完全被十二因缘解释。而上文码农例子仅提到现世,而佛法的十二因缘将这种因缘烦恼拓展到前世和后世,轮回不止。前世也是现世的因,后世也是现世的果。如果不相信“轮回转生”,也可以用来解释人类一代一代人不可断的因缘与苦。
“空”在梵文中为Śūnyatā,并非世界虚无空洞的意思。我理解,“空”是人对世界的认知结果,而不是世界本质。佛学认为世界本质不可知。“空”是对这种不可知的理解和描述。五蕴是“空”中的现象,十二因缘也是”空”中的现象。
“空”我认为类似于西方哲学中讨论的necessary being(必然存在物),是无需依附他物就必然存在的事物。西方哲学认为“上帝”就是necessary being,或者道家的“道”。同时很多哲学观点认为,因为人类认知的界限,人无法理解和定义necessary being,道家的道也一样(“道可道非常道”)。佛学在这里也是如此。
而五蕴则类似于西方哲学中的contingent being(偶然存在物),因"必然存在物"存在或消亡。这些是可以直接被我们观察和推理的事物,但其存在和消亡都不太真实,生灭也是自然规律。
空产生的五蕴和因缘现象,都有生灭规律。产生的快乐和烦恼,也会在某个时间点出现和消失,因为这些现象都来生于空,灭于空。我们想象过去的烦恼,在今天都已经无所谓,会觉得当初为其烦恼伤神不值得。而此时享受的快乐,在未来也会消失,也不值得留恋。
可以想象为:心上挂着一个秤,挂在天上。而天上有大量的金子随风吹过。有时金子会落在秤上,而秤上的金子也会随风吹落。有金子挂在秤上,心中就开心,金子落下,就心生烦恼。
这个秤就是“挂碍”,金子是“五蕴和因缘”的现象,而这个风就是“空”。这里我们要放下的,不是金子,也不是心,而是心上的秤。
理解到五蕴来自于“空”,就能放下“我执”。
第二个执念为“法执” 这句话看似说的是,刚看完放下“我执”的方法,结果却说,根本没这个方法。我认为这是佛法中难点之一。但其实也很简单。人在学习佛学放下自我,为了放下自我,本身又创造了一个新的执念。而这个执念,也产生了苦。比如有点事情,心情不好,想寻求朋友开导倾诉,但“寻求”本身,也产生了“事情”本身之外的烦恼。破除“我执”的过程中,还要最终破除掉“法执”。佛法本身,也难以说其正确或错误,因“法”本身,也是出自空。佛法仅也是“空”产生的现象而已。
我认为这点与西方哲学的康德二律背反相同。康德通过二律背反证明了真理不可知,但同时认为“上帝”作为概念存在的必要性。表象的矛盾,是本质的统一。佛法也是如是。
我的理解是,放下二执,看似是断绝了一切欲望而躺平,但其实不是。
躺平也可以,奋斗也可以,均无对错之分,均为自然现象,躺平和奋斗都是平等的选择,都一样好,也一样坏,都来自于“空”而已。
奋斗也好,躺平也好,都可能伴随执念。如果能放下执念,无所谓奋斗还是躺平,都能灭苦。
似乎选择努力也依然可“佛”?比如技术圈内卷,但可放下对“破卷”的执念。卷有卷的苦恼,不卷又不卷的苦恼,都是虚幻的感官,自然的变化而已。在工作中可获得禅意,不产生压力。这种境界可在日常工作中修炼可得,日常写代码、写文档、开会、刷题,都可以做为修行的一部分。如写代码的目的,目的并不是要努力完成任务,而努力在这此过程放下目标,而同样可以完成任务。现代心理学上的“心流”,可能也阐述了同样的道理。 |
上一篇: 好难过啊 真的好想回国下一篇: 我在一次次绝望的边缘努力把自己拉回来,又一次次陷入绝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