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 24196| 回复: 127
收起左侧

山巅之城的绝招——俄亥俄州火车脱轨事件舆论研究

   
tailstails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楼:   👍  256
88%
12%
35   👎
全局:   304
89%
11%
38

注册一亩三分地论坛,查看更多干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账号

x
本帖最后由 tailstails 于 2023-2-15 22:42 编辑
. Χ
首先,本人不是化学专业,所以本文不针对本次剧毒化学物质泄露的内容物进行任何学术分析,如果你觉得泄露的只是废塑料,那也没什么可说的,可以直接右上角了
. 1point 3 acres
其次,本人留美十年坐标纽约,虽然不比osu,匹兹堡和西弗吉尼亚的难兄难弟,但是由于西风带和地下水的关系,我也直接受影响于这次事故,对于这次事件造成的至今仍不能调查清楚的后果,对于俄亥俄州和美国交通运输相关部门表现出的无能和低效,对于此次事故以后媒体令人恐惧的控制能力,我承受着最直接的冲击。. .и

所以我希望一些安坐在西海岸湾区/la甚至人都不在美国的谭友不要慷他人之慨,易位而处,你还能洗的下这地么?.--

本文仅从主流媒体进行的舆论引导方向讨论这起火车脱轨事件为何耽搁了这么久才引起公众注意

首先我们先来搞清楚现在舆论媒体的主要构成。在互联网时代前,我们获取信息主要通过主流媒体,也即报纸,新闻,杂志,书本,等等。个人意见的交流除了交际圈子中的直接日常交流,是很难形成有影响力的声音的。
. check 1point3acres for more.
到了互联网时代,似乎事情发生了改变,社交媒体和电子媒体的出现似乎预示着个人意见的交流取代了主流媒体的灌输成为了主要的舆论场。可事实是,无论是社交媒体上全职的自媒体还是兼职的意见领袖,又或是热衷于转发新闻的深度用户,这些人往往依然依赖主流媒体作为第一手信息来源。
. Χ
即便kol和自媒体往往有着极端的意见和煽动性的话术,以主流媒体作为原材料依然是他们很难摆脱的现实,因为大部分的自媒体没有能力和动力去实地采访收集一手材料。可是在大众的印象里,似乎主流媒体权重变得越来越低,对大家产生的影响也在下降,似乎即便主流媒体能够进行舆论引导,这些引导也是过时的,无效的,不需要被担心的,无论是成事还是败事,似乎我们都该紧盯没有人可以控制和施加影响的众多自媒体而非主流媒体。

可事实就是,通过对俄亥俄州的报道,我们就能清晰地看到美国这些发达的极具影响力的主流媒体能对互联网时代舆论场产生的巨大影响,这种影响不但关键,而且悄无声息.

我们回到事故发生的2月3日,检索有关俄亥俄脱轨的关键词我们发现
. Waral dи,
2月4日对这起事件进行报道的媒体分别有

ap美联社,npr,纽约时报,卫报,cbs,福克斯,wsj等等,所以这些媒体并不是没有报道,都是报道了的
. 1point 3acres
可是为什么没有引起重视呢?. From 1point 3acres bbs

我们来看看这些报道使用的标题

ap:50-car train derailment causes big fire, evacuations in Ohio

cnn:Train derailment in northeastern Ohio sparks massive fire - CNN. check 1point3acres for more.
. Waral dи,
nytimes:Large Fire Burns in Ohio After Derailment - The New York Times

FOX:Ohio train derailment causes massive fire - Fox News

发现问题了么?只有火,没有毒。这些主流媒体在第一批报到时,只谈到了俄亥俄州有火车脱轨起火,没有提到显然能引起更多关注的剧毒物质。是他们不知道吗?我们看原文
ap:
Norfolk Southern said 20 of the more than 100 cars were classified as carrying hazardous materials — defined as cargo that could pose any kind of danger “including flammables, combustibles, or environmental risks.”
. 1point3acres
cnn:. 1point 3acres
There were 20 cars with hazardous material in the train – 10 of which derailed. Of those 10, five were carrying vinyl chloride, the NTSB said Saturday night.

显然,4号一早,各大媒体已经从南诺公司那里知道了这辆车里有危险化学物品,并且已经泄露。甚至cnn的报道已经写清楚了泄露的就是聚乙烯。And all the media suddenly decided it is not important enough to be included in the headline! 火车越轨,越轨里有十车是危险化学品,五车是聚乙烯,不但泄露而且爆燃,主流媒体的报道标题却只说越轨着火不说泄露!这真是再可笑不过了。. 1point3acres

地里很多刚来美国的或者不关注铁轨的可能不知道越轨在美国是多么常见的事。不巧我正是一个铁道爱好者,我们贴个数据,FRA(联邦铁路管理局)的统计数据,仅2022年一年就有1044起火车越轨(https://safetydata.fra.dot.gov/o ... icsite/summary.aspx)!这是什么概念呢?大的小的,严重的不严重的,你每吃一顿饭就有一辆火车越轨!你光写火车越轨,有谁会意识到这起事故的严重性?任谁来看这也就是一起微不足道的,每天都在发生的生产事故罢了。更何况没有任何一篇文章对聚乙烯的危害,他和臭名昭著的二噁英的联系,以及对于如何应对紧急状况的科普,知道这是在美国,不知道还以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人均化学家的国家呢!如此报道,惯于只看标题和快速阅读新闻的网民怎么可能对这件事情引起重视,二次讨论,进而形成舆论的关注和自我生活中的提防呢?
. 1point 3acres
这时候很多人就要说,是我小题大做偏执狂,也许主流媒体就是觉得这些事情没必要放进标题,在正文里提到难道还不够吗,如果什么都加入标题岂不是会让标题太长?我只能说这么想的人对传媒学的发展毫无认识,一篇媒体报道的标题,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报道标题,有多重要,其对舆论的决定作用和引导作用有多大?一个小小的改动就可以极大地影响到舆论的发展,更毋论这种完全选择性的报道了。这就好像你同事得了重感冒,并发心肌炎,都送icu生死未卜了,leader问你她怎么了,你跟他说就是感冒了,你觉得这样交换信息合适吗?不会引起误解吗?你同事新冠检测阳性了,你会跟家人说单位有个人发烧了不说单位有人新冠了吗?

是的,这些主流媒体他们怎么可能不知道这起事故是非常严重的,是一场下限是生态灾难上限是人道主义灾难的特大严重事故呢?他们不过是刻意这么取标题,让舆论不去关心罢了!

我们继续往下看,到了第三天的2月5日,唯一一个在标题中提到当地可能存在有毒气体的主流媒体是nbc,但只有一段很短的简讯,没有提到cnn在4日就已经公开的聚乙烯,也没有提到任何其他的潜在担忧,他们甚至援引官员的声明称当地的空气和水质都是安全的。

一直到事情发生第四天的2月6日,主流媒体才开始陆陆续续地报道当地可能存在有害气体,这些媒体在此前的整整两天里,明明已经从南诺公司处得知泄露了整整10车危险化学品,且5车是聚乙烯,却对这个事实装聋作哑。而此时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因为路透社对这起事故进行了第一次报道,那么他们的报道标题是什么样的呢?. 1point3acres.com

Derailed train cars in Ohio drained of toxic chemical amid mass evacuation

这就很有意思了,为什么同样是报道,英国媒体路透社的报道就认为有必要提到有毒气体,而且可以用这么短的标题涵盖了有毒气体的事呢?难道路透社的记者学的是假的新闻学吗?

而直到这个时候,仿佛大梦初醒的美国主流媒体对聚乙烯危害的科普是什么呢?

nytimes说
Chief Keith A. Drabick, of the East Palestine Fire Department, said on Saturday that the product that investigators were most worried about was vinyl chloride, a colorless and flammable gas that is toxic to people.

就没了,对聚乙烯的全部科普就是一种无色的可燃有毒气体。. check 1point3acres for more.

而npr更绝,祭出那个著名的‘可控释放’新闻标题
Ohio crews conduct a 'controlled release' of toxic chemicals from derailed train cars
. ----
直到事件过去的第五天的2月7日,华盛顿邮报才终于出来对聚乙烯的危害进行科普,我们不谈华盛顿邮报在这篇科普当中大打太极拳,对聚乙烯的毒性避重就轻(因为两天后的2月9日abc进行了完全不同的,强调事故严重性的科普),毕竟我们在开头就说了不谈化学,咱们就说难道这样一起事件发生五天后才有主流媒体出来科普事件主要泄露物质的危害不让你感到奇怪么?事实上,在这些主流媒体的马后炮到来之前,当地已经出现了抗议和对政府处理方式的质疑,一些当地和宾州居民的视频甚至已经发到了网上,也就是说这些科普对帮助当地居民紧急避险是毫无意义的。.1point3acres

而就在这样的太极拳下,事件的时效性也逐渐减退,即便这时有人注意到了这起事件,他发生的时间也会让人觉得这只是一件不足挂齿的旧闻,进一步减低了这件事的讨论。多么巧妙的设计,多么立竿见影的效果!

这起时间最终得到讨论度是什么时候呢?是2月9日,那个记者在发布会被逮捕的时候。这起重大生态灾难,终于在发生整整一周以后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在主流媒体反复降低剧毒物质泄露的影响范围的努力下,这么重大的事故最后饶过了他最应该被讨论的安全和生态隐患,竟然最后以触碰到“言论自由”这一议题为终点引发了早就该到来的舆论讨论,这真是再讽刺不过的事了。而一旦进入大众视野,俄亥俄泄露事件立刻就被联系到了切尔诺贝利(楼主在周六知道这件事的时候就是被社交媒体俄亥俄 切尔诺贝利吸引了注意力)这证明美国民众对这样的事情不但是在乎的,而且有着灵魂深处的恐惧和不安,如果舆论没有被引导,激烈得多的讨论本该在一周前就已经到来了!

本文的标题叫山巅之城的绝招,这个绝招不是指俄亥俄州政府和主流媒体把这样的事故捂盖子捂了一周,而恰恰是这些媒体掩盖这起事件,避重就轻的方法。能把事情瞒住不叫本事,能把一件事报道出来,然后用一些看起来微不足道且本身没有偏向性的写法进行引导和曲解,让人不知不觉中忽视一件事的重要性,把一个原本的焦点事件,重大事故,变成了灯下黑,这本就比简单的封堵更可怕!因为封堵总有包不住火的那天,而这种巧妙地掩盖能够让这个信息量严重溢出时代的舆论悄悄地错过这些真正应该关心的事情,而等到悲剧和后果真正显现,甚至都没人能将其与这起事件联系起来......

补充内容 (2023-02-16 12:17 +8:00):
抱歉,写的急了没发现把氯乙烯写成聚乙烯了,写多了人有点晕,见谅

评分

参与人数 86大米 +95 收起 理由
thinkmate + 2 给你点个赞!
relaxgo + 1 说的太对了!
home_ai + 1 赞一个
Levilie + 1 赞一个
微信用户_fa4ed14 + 1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英文媒体类的公众号?
下一篇:无保险美国拔牙+植牙求经验
Nec09818 2023-2-16 12:28:14 来自APP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楼:   👍  96
94%
6%
6   👎
全局:   185
97%
3%
6
确实 那天就看到有帖子底下好多人硬说早就看见新闻了,我寻思这要是中国俄罗斯漏了几十万吨,那估计24时挂在headline然后一直探讨对地球有啥深远影响另外再疯狂批判下就是因为体制所以才出现这种b问题

评分

参与人数 1大米 +2 收起 理由
barbel617 + 2 给你点个赞!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楼:   👍  57
95%
5%
3   👎
全局:   2695
94%
6%
172
美帝的民主指数和新闻自由指数一直都在发达国家的中下游水平啊,总是批评中国不就是因为他在发达国家里谁也比不过么

评分

参与人数 1大米 +2 收起 理由
barbel617 + 2 给你点个赞!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helloedd 2023-2-16 12:39:07 来自APP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楼:   👍  44
98%
2%
1   👎
全局:   1920
93%
7%
144
写得挺好的,但是估计不久就会有人说你是外宣了。
想想也蛮好笑的,墙内说不好要被扣50万,墙外说不好要被扣大外宣,哪都离不开扣帽子。

评分

参与人数 1大米 +1 收起 理由
archmagelyj + 1 给你点个赞!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VkS 2023-2-16 11:35:44 来自APP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楼:   👍  9
90%
10%
1   👎
全局:   132
92%
8%
11
这么好的文章咋没人顶嘞。看来地里主要还是关心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只有我这样没地可关心的才看这个。
再分析一下北溪的那个报道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tailstails 2023-2-16 12: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楼:   👍  2
100%
0%
0   👎
全局:   304
89%
11%
38
VkS 发表于 2023-2-15 22:35
这么好的文章咋没人顶嘞。看来地里主要还是关心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只有我这样没地可关心的才看这个。. From 1point 3acres bbs
再分 ...

哈哈,求加米

评分

参与人数 3大米 +4 收起 理由
thinkmate + 2 给你点个赞!
Levilie + 1 已加米
Tguo007 + 1 给你点个赞!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pedelford 2023-2-16 12:04:28 来自APP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楼:   👍  12
100%
0%
0   👎
全局:   356
99%
1%
5
感谢楼主码字分析。让我想起以前课上讲过的一个数据,具体多少忘了,但大部分人看新闻,转发文章的时候,都只看标题,所以标题越离谱越触碰痒点,越能获得点击量。这个事件反而相反,把标题弄得无聊,即报道了事件免得事后被骂不作为 (这几天看到很多洗地的评论说早就报道了,你们不关注而已),又能避免关注引起舆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tailstails 2023-2-16 12:0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楼:   👍  27
90%
10%
3   👎
全局:   304
89%
11%
38
pedelford 发表于 2023-2-15 23:04
感谢楼主码字分析。让我想起以前课上讲过的一个数据,具体多少忘了,但大部分人看新闻,转发文章的时候,都 ...

是的,真正高明的舆论操控和引导从来不是一味地不报道或者不发声,而恰恰是发声了等于没发声,甚至发声了还不如不发声,纸总有包不住火的一天,但你可以让人们相信火从纸里出来是完全正常的,没什么好担心的 XD

评分

参与人数 1大米 +2 收起 理由
barbel617 + 2 给你点个赞!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hillywind 2023-2-16 12:12:19 来自APP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楼:   👍  0
0%
0%
0   👎
全局:   2828
75%
25%
933
tailstails 发表于 2023-02-15 20:06:54
是的,真正高明的舆论操控和引导从来不是一味地不报道或者不发声,而恰恰是发声了等于没发声,甚至发声了还不如不发声,纸总有包不住火的一天,但你可以让人们相信火从纸里出来是完全正常的,没什么好担心的 XD
我来支持一下。可问题是lz这帖子写了也没人关心,会不会就是这事就没人关心,也不能逼着人关心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HFY-_- 2023-2-16 12:12:20 来自APP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楼:   👍  10
91%
9%
1   👎
全局:   12
92%
8%
1
我看完“新闻”的第一感觉也是惊叹于美国媒体对于信息的掌控力度,真的有点恐怖

ps 抓个虫,是有毒物质是氯乙烯而非聚乙烯。聚乙烯是大分子(塑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tailstails 2023-2-16 12: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楼:   👍  0
0%
0%
0   👎
全局:   304
89%
11%
38
HFY-_- 发表于 2023-2-15 23:12
我看完“新闻”的第一感觉也是惊叹于美国媒体对于信息的掌控力度,真的有点恐怖

ps 抓个虫,是有毒物质是 ...

您说的很对,我去改一下,不是学化学的,写的有点晕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hillywind 2023-2-16 12:16:11 来自APP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楼:   👍  0
0%
0%
0   👎
全局:   2828
75%
25%
93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eva2020 2023-2-16 12:21:05 来自APP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楼:   👍  3
50%
50%
3   👎
全局:   255
87%
13%
39
写的太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