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A是申请中毋庸置疑的最重要的因素,与最后申请的档次直接相关,一定要从大一的时候就开始重视。大一的课程很多都是一些基础课程,学分高,回顾来看也是最容易就拉开分差的一年。原因有很多,纷繁的学生活动,对未来的规划不清晰,对成绩的认知不到位,刚进入大学个人的惰性等等。问过身边很多人,觉得最重要或是最后悔的,也几乎都是大学第一年。从结果来看,最后录取越满意的同学,也几乎都是从大一开始就重视成绩的,一直都在GPA上保持很高水准的同学。专业课的成绩也要更加重视,学校在算分的时候一般是会算一次总的GPA,然后Committee会根据自己的一套录取标准挑选一些重要的专业课程再算一次GPA,所以专业课的成绩怎么都不能落下。给一个大致定量的界限的话,想申请top10学校的同学,GPA要达到90+,top30对应85+,top50对应80+。.google и
..
托福和GRE的重要性次于GPA,但是过线又是一个几乎必须达到的目标,特别是在如今大部分学校都已经接受拼分的趋势下,过线的难度逐渐降低,相比不过线就很受伤了。在两者都过线的情况下(100+/320+),托福的重要性稍大于GRE。我申请的项目中几乎没有对GRE有很高的硬性要求,可能有少数会要求写作3.5,但是托福几乎都要求100+,一些学校甚至强制要求105(Brown CS),所以如果一定要比较的话,可以认为105/320一般是比100/325要好出一些的,当然现在门槛在上升,如果能达到105+/325+是最好的。总之,在保证高GPA的前提下,尽早把语言先刷过线,如果最后快申请的时候语言还没有过线,形势就极其被动了。
匹配项目的特点。一般来说,匹配项目特点就是去回答好SOP一般都会要求的"Why this program"以及"Your career goal"这两个问题,一般会在SOP的最后一到两段——这个项目为什么适合你?你的职业目标,以及这个项目为什么能帮助你实现它们?比如JHU CS出名在NLP特别强,那么SOP里就可以着重提一提我在NLP方面的经验、兴趣和追求,甚至可以提及一些你钦佩的以及未来想请教的在该领域的教授。从学校的角度来看,他们也会认为你花时间了解了我们的学校和项目,并且也很适合我们的项目。更高难度地,是在整体的内容上做到与项目的匹配(有一些类似上面的第2点),当然作用也更明显。这里我依旧拿我好朋友来举例,从实习到实验室到暑研,从工业届到学术界,从前沿方法到传统方法,所有的经历都在计算机视觉(Computer Vision)领域,体现在SOP里一步一步清晰而流畅,经历独特而富有深度,不仅仅是最后一段在回答"Why this program"这个问题,其实所有之前描述的所有经历都在回答这个问题。当时我看完这篇文书,对他能录取的结果实在没有感到多少意外,即使他是我们学校历史上第一个录取CMU MSCV的同学。当然这样的文书需要本身的经历就一脉相承,与申请的项目非常契合。要达到这样的水平当然难度就比较高,但是我们在完成文书的时候,也要力求整体的内容不偏离申请的项目,所以针对不同的项目作出适当的修改和调整是有必要的,也是有价值的。
第二,关于学语言的时间线的问题,我建议最好能从大一就开始准备,最晚也得是大二上学期。不一定就要在大一参加考试,因为托福只有两年有效期(当然有经济条件能提前体验一下也是很好的),我们可以早点开始背单词,认真读一些英文原著提高阅读能力。有请我托福116的朋友(现在在CMU MSCV)再次出场,他花了大一的时间读完了一本《Gone with the Wind》,感觉之后阅读一直就是非常顺利。大二上学期以及寒假可以认真备考,在寒假提前报名好考试,然后大二下学期参加考试。大二到大三的暑假可以选择继续刷托福(如果还没出成绩),也可以选择暂时转战GRE,因为有时候我们会遇到瓶颈,这时候需要一个沉淀的过程,先学GRE之后再回过来攻克托福会发现突然有了突破。GRE要力求在一个假期内全力以赴地准备,提前报名好考试,抱着在某个日期前必须出分的决心,沉浸在备考状态中,尽量做到脱产备考——所以,务必要利用好寒假和暑假。
这篇长文写到这里,像是重新回顾和体验了一遍申请季。但是到底能在申请这件事上帮助到多少后来人,我也没有多少信心。虽然之前就有很多这样类似的申请总结,我感受到的深刻一点就是,我们其实很难真正从别人的经验中获得经验,经验大多数时候都是要在自己经历之后(特别是trial and error的过程),烙印在我们脑海之中获得的。所以这篇文章写到这里,若是对后来人能有一些思路和启发,我就已经很满足。即使如此,我还是有一些私人的、沉淀过后的感受想和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