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农民
- 积分
- 104
- 大米
- 颗
- 鳄梨
- 个
- 水井
- 尺
- 蓝莓
- 颗
- 萝卜
- 根
- 小米
- 粒
- 学分
- 个
- 注册时间
- 2018-7-1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95 个主题 | 4223 个回复 | 最后更新:4 天前
注册一亩三分地论坛,查看更多干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账号
x
挺好笑的,我发了一些关于父母养老的经验分享贴,评论很多都说是年金广告,版主还把我的帖子搬到了“投资”版。我把剩下的部分都发出来,大家自己判断是不是投资广告吧。在海外漂泊,最放不下心的就是父母,希望我的经验能帮到有缘人 :)
前文:
我妈硬塞给我800万RMB,我解锁了海外华人的父母养老方案 (1)
我妈硬塞给我800万RMB,我解锁了海外华人的父母养老方案 (2)
承蒙大家厚爱,我上一篇分享得到了很多讨论,大家的反馈给我提供了很多新思路,在此先谢过大家!
在网络公共空间的讨论么,自然也会听到很多不同的声音,我看到的最常见的批评是“标题党!一个体制内退休人士,住着大房子,拿着800万闲钱,哪儿有什么养老困境,矫情!” 这是值得认真对待的批评,我在下面会认真回复。
但是对于有一些批评,我是不打算认真回复的,比如:“你投资在中国钱早晚变废纸,你上海的房子早晚变废品,你就不怕被当间谍抓起来”之类的。我只能说,有人星夜赶科场,有人辞官归故里,大家各有各的判断,我们彼此尊重就好。我妈妈并不愿意移民美国,我为她做的一切当然是以尊重她的意愿为前提的。我自己也对将来回国养老的可能性持开放心态,所以我既是在替我我妈妈谋划,也是在为我自己将来做调研,我觉得这样挺好。我也假定我的读者是热爱生活,认真生活的人。
顺便说一句我自己的观察,全是私货。那就是我来美国近20年,又游历过30多个国家,发现要预测与我同龄的这代海外华人(80后)对中国的态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predictor —— TA在中国的一线城市有没有房产(对独生子女而言,父母的房产也算)。这个世界上真正的恨国党是很少的,人们恨的是自己的处境;同理,爱国的情绪也一般都是跟自已的切身利益(至少是获得感)高度正相关。我承认我自己也是屁股指挥脑袋,我的认知有局限,但与此同时,我也在很认真地用我所获得的时代红利去换取家人更好的生活。我分享出自己的方案,就是为了对有些读者能有些许启发,或许还能抛砖引玉,启发我自己。
回到关于我妈妈是否有“养老困境”,我认为其实是有的。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我妈妈其实不是一个能把幸福感带给家人的人,也很难自己让自己开心起来。这种情况在50后60后的女性身上似乎十分普遍。她们这一代人普遍有明显的优点:吃苦耐劳,责任心强,但也往往有明显的缺点,对于身边人而言,她们就是情绪的黑洞,比如以下言论是我从小听到的日常:
“你怎么跟你爸一样不让人省心!”
“你看看XX对老婆多好,我怎么就这么命苦!”
“我做菜忙得连水都喝不上一口,你倒是死到哪里去了?”
我还算幸运的,从小读书好,又乖巧,所以我妈的火力输出对象一般是我爸,而她抱怨的内容无非是我爸挣钱少,又不肯做家务。对于前者,我爸爸的本职工作其实完成得很好,只是不太愿意去赚一些外快而已,他有空闲了更愿意带着我玩儿,给我讲故事,按现在的说法,他是个重视 work-life-balance的男人;对于后者,我爸并不是不愿意做家务,而是做了却总是达不到我妈的标准,于是又被骂。我爸几乎从不和我妈正面对抗,被骂了就默默躲到外面抽烟。说实话,我觉得我爸肺部情况这么差,去世的早,其实跟我妈是有关系的。
我婆婆和我妈同龄,她比我妈幸运 —— 我公公很能挣钱,而且还是那种收入全交,烟酒不沾,几乎不参加应酬的罕见有钱男人,但是我婆婆也总是抱怨她自己的生活,区别仅仅是她不会当着公公的面抱怨。比如说她会这么抱怨:“我看我们家里的那个保姆整天几乎没有什么事干,想让她来烧饭,可是XX爸爸却坚持要让我自己烧饭,气死我了。” 我妈就会接话:“哎,就是不体谅你吧。我家老头就更不像样,根本不会体谅我有多辛苦。” 对话到了这个阶段,要是任由她们发展,那之后就更不可控了。所以我就只好赶紧加入:“妈妈先别生气,我猜想爸爸坚持要妈妈烧饭是因为喜欢吃妈妈烧的饭,妈妈做的饭这么好吃!妈妈可能得花时间好好地教一教保姆做饭,她学起来大概会很慢,真是辛苦妈妈了!”
我在上面的话术中,无非就是用了一个“把情绪宣泄转变成讨论具体解决方案”的沟通小技巧,我婆婆退休前也是管过挺大团队的人,不可能不懂这样的技巧,但她就是没有兴趣对自己的丈夫采用更加温和有效的沟通方法。
我曾经仔细思考过为什么她们这代女性成为情绪黑洞的原因,我觉得原因之一在于她们小时候没有被真正爱过 —— 她们毕竟生于物质贫乏且普遍重男轻女的时代。我妈妈还是家里的二女儿,这个排行让她的处境雪上加霜。作家蒋光慈有一部中篇小说《鼻涕阿二》,讲的就是江浙一户贫穷人家二女儿的一生。二女儿是备受嫌弃的 —— 第一个女儿毕竟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比较受重视,何况民间还有“先开花,后结子”的口彩,而第二个还是女儿自然就极受厌恶了,以至于在有些地区,二女儿还有一个“鼻涕阿二”的专有称呼。我妈妈就是在类似的环境下长大的,至今她常常提起母亲的偏心和姐姐的打压,每次都泪流满面。
我妈妈这代人的另一个局限在于她们长期抱有非常单一的价值观,比如说我妈就始终认定,男人就是应该多挣钱,我爸达不到她的标准,就是不合格的丈夫,至于我爸是个很好的父亲这点,在她的评价体系中并不重要。
我妈妈算是没有能够用一生治愈童年的人,也不太可能在晚年时拥抱更为现代的价值观。她的痛苦是真实存在的,她良好的经济条件并不能在情绪层面帮助到她。作为女儿,我只能接受这样的现实,并以自己的努力,为她的生活开发出一些新的可能性,这就是我能做到的尽孝方式。
我妈的故事先暂告一个段落,我来讲讲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听来的往事”,我妈对这个故事中的女主是这么评论的:“那个女人没文化,又不能生育,但人家老公多么疼她,我的命怎么连她都比不上!” 当然,我有很不一样的解读视角。
这是一位上海老克勒的人生故事。我认识他是因为他是我爸爸的中学英语老师,直到老先生94岁去世,我爸和他的几位老同学每年都会去拜访这位老师,我小时候也被带去过。老先生是解放前的大学生,那时候能读大学的,家庭自然是非富即贵,何况他读的是大名鼎鼎的上海圣约翰大学。老先生出生于浙江一个巨富之家,虽是旁支,但家族的教育资源是给足的,从小在家庭教师的教导之下,能说一口字正腔圆的美式英语。从圣约翰大学学习会计毕业后,他进了一家洋行当职员,在当时他那个阶层年轻人的既定人生道路上按部就班地前进。没过几年,解放了,他的家族成员基本都提前跑路去了美国。他则比较向往新中国,又上有寡母,所以没有跑。洋行自然是没有了,作为“旧职员”阶级,他被培训/改造了几个月后,分配到了一所中学当英语老师,毕竟他学得那套西式会计方法在当时的中国是没什么用了。
老先生的教学极受学生欢迎,而且他的装束也在学校里独树一帜 —— 他平时带着金丝边眼镜,衬衣领子熨得笔挺,遇到节日还会穿上西装,带上礼帽。他始终没有结婚,老母去世后更是过得十分潇洒,每到发工资的日子,他必定要去红房子西餐厅吃一顿牛排。总之他成了远近闻名的“老克勒”。文革时期他被下放了几年“五七干校”,好在他人比较乐观,挺了过来,而且71年开始学校恢复了教学秩序,他又回去教书了。改革开放之后,他重新联系上了已在美国定居的亲戚,亲戚帮他办了依亲移民,于是他在年满60岁时办理了退休手续,移民去了美国,当时是1984年。亲戚应该并没有富裕到可以养着他,于是他应聘到了一家企业,重新干起了会计。一干就是十年,然后他就回中国养老了。
十年的时间应该是精心算好的,因为他有跟别人提到过“积攒了四十点积分就可以领美国的退休金”的事,这也是我所听说过的第一个拿着美国的social security,在中国养老的实例,这是合法的,很多美国人也退休后去低收入国家做expat。由于他保留了中国的国籍和户口,他在中国的退休金依然照领,拿着双份退休金的他,继续过着他“上海老克勒”的潇洒生活。
然后时间到了1998年。对那个年代有记忆的读者应该知道,当时对中国普通百姓影响最大的事莫过于“国企下岗潮”了。有好事者向年已76岁的老先生介绍了一位比他小36岁的对象,这是一位颇为苦命的女人 —— 年轻时是厂花,因为爱情下嫁,但三十岁时因为不能生育而被迫离婚,在四十岁时又被工作了二十几年的工厂下岗了。前夫家早已不和她来往,娘家也视她为负担,避之不及。走投无路之下,她只能听从了一位老邻居的建议——“找个有钱老头嫁了”,于是被带到了老克勒的面前。也许是老先生看上了她风韵犹存的姿色,也许是老先生想给自已找个人养老送终,不管怎样,这桩婚事还真的就成了,老先生在76岁时第一次当了新郎。
这样的婚姻肯定会被很多人议论,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众人的讽刺渐渐变成了嫉妒 —— 老先生明显被照顾得很好,本来就时髦得他变得肉眼可见地更显年轻了,男人开始议论老先生艳福不浅;至于他的那位小妻子,主流的评论就是我妈的那些话“那个女人没文化,又不能生育,但人家老公多么疼她”。从这些议论中也不难猜出,他们过得还不错。
不过人心的残酷也渐渐显示出来了 —— 小妻子的娘家人与她恢复了关系,但更确切地说,是她的两个不太成器的弟弟开始钻营上了一个显而易见的机会 —— 老先生年事渐长,夫妻俩又无儿无女,所以他们认为,老先生的那套房子早晚都会是他们的囊中之物。这两个弟弟没什么文化,又十分猴急,所以吃相不太好看。老先生头脑清醒,向朋友们吐露心声:“我怕的是等我走了之后,她要被她的两个弟弟吃得骨头都不剩!” 这种担心我是非常理解的,她们那一代女人从小被洗脑,常常觉得自己为哥哥弟弟奉献那是十分正常的。以我妈妈为例,她会怨恨父母对姐姐偏心,但她认为父母对弟弟偏心那是天经地义的。
那么对于小舅子们的贪婪无耻,老先生是怎么应对的呢?这就回应了我上一篇文章所说到的“我受到启发”的来源 —— 老先生毕竟是见过世面的人,他把房子卖了,以妻子为被保人,把大部分房款购买成了年金保险,然后和妻子一起住进了养老机构。要知道那可是2012年,普通人根本不知道什么年金保险,而且那是一个房价暴涨的时代,卖了房子去买一个7%左右收益率的金融产品(当然7%的复利收益放在现在高不可攀,但在当时不一样),在旁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但老先生的目的就在于,他想让妻子在有生之年能每月获得一笔稳定的现金用于维持自己的生活,并且让她身边的那些不怀好意的人无法从她的死亡获得任何好处。效果很明显,因为在得知姐夫卖房的计划后,她的两个弟弟立刻就上门纠缠了好几天。老先生不胜其烦,最后直接把话挑明了:“她活着的时候还会补贴你们一点,我不想管,我走之后也管不了,但她走了之后,你们谁都拿不到一分钱!” 四年之后,老先生以94岁高龄寿终正寝,他的遗孀至今在养老机构过着平静的生活,据说两个侄子还时不时来看望她,至于原因是不是老先生当年所说的“她活着的时候还会补贴你们一点”,外人也就不好揣测了。
对于这位“上海老克勒”非同一般的人生和晚年生活,我觉得肯定有人对此非常不屑,这很正常 —— 任谁都看得出来,他晚年的婚姻是一场交易,所谓“你我本无缘,相遇全靠钱”。但客观地说,他们源于交易的婚姻最终走向了不错的结果。他们之间到底有没有真正的感情恐怕只有当事人自已心里清楚,但仅仅从老先生晚年所做的财产安排上来看,他对妻子是极为关心的,如果他所图的不过是妻子的照顾,那他大可摆出一副“我死之后管他洪水滔天”的姿态。事实上,他的资产置换操作对他自己而言并非没有风险,但他这么做了,说明他对妻子有很强的信任感。
至于对他的妻子,我觉得大家更是应该宽容以待,底层女性为了生存而做出的婚姻选择是无可厚非的,对于旁人批评的声音,最好的回应就是:“你说她的选择不道德,但是以她40岁时的处境,她还有什么更好的选择?你来养她吗?” 婚姻最古老的逻辑,就是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的交换,在一般的婚姻中,人力资源是女方生育和养育孩子的能力;而在这个个例中,人力资源则是女方长期照护男方的能力。但不论怎样,这种交换是各取所需而且是基于自愿的。我们在小的时候,往往会对亲密关系有各种美好的幻想,我们想要无条件地被爱,想要在亲密关系中掌握主动权,问题是,我们要拿什么来交换我们想要的一切呢?我们在亲密关系中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使得对方也愿意持续这段关系呢?
最初基于功利的关系会不会发展出一些真情呢?以我的观察,这是有可能的。人天生是自利的,自利写在基因之中,不自利的个体很难逃过进化剪刀;但人类天生又推崇利他的的品格 —— 人类终究是群居生物,依靠群体分工协作才登上了地球食物链顶端,拥有更多利他个体的人类群体反而在生存竞争中更有优势。利他特性的生物学基础就是我们的镜像神经元 —— 除了少部分反社会人格者(sociopath),大多数人都能对别人产生同理心,接触越密切,产生同理心的机会越多,所以“见面三分情”、“日久生情”是有生物学基础的。
最后说一下老克勒得人生带给我的感慨,他无疑是他那个时代的特立独行者,但他的选择在我的同辈中开始变得稀松平常 —— 我们80后总体上是中国第一代关注自已的需要超过其它一切的世代,以后的年轻世代更是如此。我身边有非常多的不婚者、丁克夫妻,他们的选择都值得被尊重。但老克勒的人生也说明,人的选择不一定非要一成不变,毕竟人生的境遇会改变,我们完全可以采取一种开放的心态。在我们人生的某个阶段,可能事业、冒险、多元化体验对我们来说最为重要,但到了人生的另一个阶段,或许亲情、陪伴、安全就变得更加重要,我们不妨对这种可能性保持开放。我们做出新的选择并不意味着我们否定了上一个人生阶段的选择,我们不需要证明给任何人看“我之前的选择是对的”,而仅仅需要根据新的情况做出更合适的选择而已。
我听说过的另一个通过亲密关系来提高晚年生活质量的案例来自于我的一位远房表妹的母亲,也就是我的表姑。表妹的家庭状况跟我比较相似,上海的中产家庭,表妹自大学毕业后就在深圳工作定居,父母有不错的养老金和居所,本来并不需要她特别操心,但是4年前父亲病逝了。表妹的妈妈比较擅长社交,在丧偶两年之后给自己找了了一位比自己小5岁的后老伴儿。表妹一开始在感情上不太能接受,她和我一样,从小跟爸爸更亲近,提起爸爸病情突然恶化去世的经过,她每次都忍不住哽咽。为此,母女之间没少爆发冲突,她妈妈最终跟她摊了牌:“你爸爸确实对你很疼爱,但他心里一直有他的初恋情人,这事搁哪个女人心里都不会好受,我们夫妻关系不好你不能只怪我。” 话都说到了这个份上,表妹只能开始尝试着接受妈妈的这位新男友,经过长期观察,她对我坦陈:“虽然不想承认,但客观上说,他比我爸对我妈妈更好,我看到他们一起做饭其乐融融的样子,就想到我爸妈一块做点什么事时都剑拔弩张的关系,不是我妈嫌我爸笨手笨脚的,就是我爸嫌我妈太唠叨,只知道报怨。”
看到这里,你可能以为这是一段美好的黄昏恋的故事,但如果剥开了看,那么各种精明算计也还是很明显的。事主的这位大叔也是位退休教师,退休金不错,性格、长相、健康方面都没有短板,离异多年,儿子长大成人后准备再婚。本来这样的条件在老年相亲市场上很受欢迎,但他有个致命的短板 —— 没有房子。确切地说,事情是这样的,早年,他的妻子不满于家里的经济状况,跟一个生意人跑了,丢下了年仅五岁的儿子。于是大叔就又当爹又当妈,一个人把儿子拉扯大,再婚不是不可能,但毕竟有儿子意味着将来的负担,所以在十分现实的婚姻市场上如果想再婚,他得接受大幅度的向下兼容,所以他还是选择了一直单身。儿子长大后很孝顺父亲,但是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就面临了一个实际的问题 —— 他们家只有一套自住的两居室房子,孩子的婚房怎么办呢?
大家不要觉得上海土著就一定是高房价的受益者,实际上,错过了买房的时机,居住条件窘迫的土著可是大有人在。错过的原因多种多样,比如看空房价(看空房价的专家早在 2003年就有了);比如说觉得自己生的是女儿,不需要准备婚房;也有可能仅仅就是因为条件不好,像这位大叔,家里只有一份收入,而且里里外外靠他操持,完全没有精力管买房的事。他的儿子虽然孝顺,但是能力有限,收入一般,女朋友是小地方来的,家里也帮不上忙,于是难题就搁在了大叔的面前。
这样的困境基本有两个解法,一个是传统的做法 —— 一块儿住呗,60几平方米的房子,三个人没啥不能住的,将来生了孩子,那也是能住的,大不了老人睡在客厅里。客观地说,这样的居住条件,在2000年之前的上海那是非常非常地常见,实际上现在依然有不少人如此。我自己是在一家三口住60平米的公房中长大的,邻居中除了夫妻孩子还有老人一块儿住的家庭多得是,邻里小朋友们也一起长大,没有谁觉得特别痛苦。人的适应能力是惊人的,这一点在我为了新兴市场的业务跑了十几个个穷国之后体会尤其深。另一个解法是现在的普遍做法 —— 房子虽然小且破,但毕竟地段好,卖了去远一点的地段换套大房子,贷点款也还能承受。
这位大叔则走了不同寻常的第三条路,他拜托老同事、老邻居们替他介绍对象,把自已的条件明明白白摊开 —— 他的优势是退休收入高,又擅长做家务,但是条件是要住到女方家里去,好腾出房子给儿子结婚。经过一些七拐八弯的熟人的介绍,他就和我的表姑相遇了,彼此满意,交往了一段时间之后,搬入了表姑家,同居至今。
是的,你没有看错,是“同居”而不是结婚。表姑还坦言,两人经济上完全AA,对于他经常把余钱补贴儿子小家这事,她完全不干预。这对老人的生活理念,恐怕当今中国许多年轻人都还没能完全接受。
但是只同居不结婚的生活方式,在我所认识的亲戚朋友家的老人中十分普遍,甚至可以说是老人找后老伴儿时的主流方式。直接原因很简单,大家都有各自的财产(主要是房子)和子女,一旦结婚,那么财产的继承关系就变得十分复杂,所以能搭伴过日子就可以了。
这样的搭伴过日子关系自然也是一种交易,从“用陪伴换住所”的角度去看这位大叔的做法的话,表妹的观察“他比我爸对我妈更好”有了非常自然的解释 —— 从交易的角度看表姑是甲方。但又是什么给这桩交易增添了几分温情呢?应该说,是这对大叔父子本人的品格,更确切地说,是熟人社会对他们人品的背书。如上文所说,表姑和大叔是由熟人介绍而认识的,这位大叔多年来独自带孩子的艰辛和尽责是被老同事、老邻居们看在眼里的,而他儿子本人的踏实靠谱也是被看他从小到大的熟人们所认可的。
熟人社会纵有千般不好,但你不能不承认它有一个优点,就是它能提供很多信息(当然也夹杂有很多噪音),尤其是那种很难在短时间内观察到的信息,比如一个人的人品。正是这种来自熟人社会的背书,使得心高气傲的表姑对这位客观条件普通的大叔产生了初始的信任,才有了后续不错的发展。他们的关系还经历过一次小考验 —— 表姑一次不慎摔伤,大叔父子的照顾十分尽心,让远在外地的表妹少操了很多心,也就是那一次之后她彻底接受了母亲的男友。但你要问他们的关系能不能经得起更严苛的考验?这确实就没法预测了,久病床前无孝子,何况半路男女朋友?人心很可能经不起考验,但对普通老人而言,当下生活里的那些相互扶持已经弥足珍贵了 —— 人生已经进入了黄昏,好好享受当下的幸福比追根刨底搞清楚 “TA到底是不是真心对我?” 难道不是更为重要吗?
总结一下我上面提到的两段晚年婚姻/恋爱的经历,它们的共性是主人公基于个人的优势条件找到伴侣,提升了晚年的生活质量。但是对于经济条件、个人魅力条件都很一般的普通人而言,养老的问题怎么解决呢?对此,我也有一个非常个人视角的观察。
必须承认,老龄化是当今全世界的挑战,我对我所熟悉的社区的观察只能说是管中窥豹,不求全面深刻,只想和大家分享一下真实感受。我的观察对象就是我从小长大的那个社区,它拥有时代特征鲜明的名字“XX新村”。我们所居住的那一片楼是我爸妈所在学校建设并分配给教职工所形成的社区,附近还有大片其它的“XX新村”。这些老房子在当今的市场上有一个统一的名字 —— “老破小”,处在鄙视链的最底端。
网上关于老破小的吐槽那是铺天盖地,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些吐槽,就会发现这些吐槽几乎全部来自年轻的打工人,他们的心态炸裂是很正常 —— 他们来自全国各地,付出了比同伴们多得多的努力才获得了在一线城市打拼的机会,他们不得不把收入中很大的一部分用于支付房租,但是他们得到的居住条件却令人难堪 —— 老旧阴暗的楼道、没有电梯、车位紧张、充电桩就更不提了,物业服务近乎没有,甚至小区老人多,常常办丧事也成了被吐槽的理由。总之一句话,这不是他们所期待的大都市生活!
这些年轻租客的抱怨无疑是有道理的,但是,如果我们从这些老破小的“原住民”的视角来看,情况就未必如此了 —— 他们大多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搬进了这些当时人人羡慕的新公房,而他们原来的居住条件不但极为狭小,还很可能没有独立的卫浴厨房。由于房子是单位分的,左邻右舍多半都认识,偶尔需要也能相互照应下。他们在这些房子里度过了辛勤工作、生儿育女的中年阶段。在房价突飞猛进的岁月中,他们中的一部分及时看清了时代的发展趋势,购买了商品房,离开了这个渐渐落后于时代的社区,但也有人没有抓住机会,或者把有限的资金给儿子买房后再也无力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然后他们就和自己所居住的社区一起变老。外来年轻租户的鄙视无法改变一个基本的现实 —— 一些老人只能在老公房里养老了。以我个人经验为例,我所听说的留在我从小长大的那个小区的原住民大概占比在40%左右,我妈至今跟住在那里的一些老同事们保持着联络,所以虽然离开了20多年,我对那个小区并不陌生。
政府对于老旧小区的改造是进行了大量投入的。上海作为中国老龄化最严重的超大城市,早在十一五规划时就提出了“9073”的养老模式,“9073”的意思是,90%左右的老年人都在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数据是冰冷的,我妈妈入住的那种养老机构纵然有各种优点,但是它的价格摆在那里,居家养老依然是主流,而最主要的补充则是社区养老。
社区养老具体有什么内容呢?我所观察到的有两项十分实际的内容,一个是社区食堂,一个是日间照护机构。社区食堂我吃过几次,味道么,跟学校食堂差不多,但确实更适合老人一些 —— 低油低盐,很软烂,价格则十分感人,两荤两素的一份饭只卖15到20元,除了老人,还有不少年轻人在那里吃饭,排队是免不了的。日间照护机构则是托儿所的老人版,看起来小小一个门店,每次路过时倒也总能看到至少五六位老人。我第一次去吃社区食堂时感到十分吃惊,这不铁定赔本吗?与老板聊了才知道,原来这里的社区食堂和日间照护机构采取的是目前非常普遍的模式 —— 社区提供场地,民营资本运营,除了零房租的优惠,他还能拿到基于该小区老人数量的财政补贴,所以才能够提供比餐厅低得多的价格。这位老板不到四十岁,却已经是养老行业的老兵了 —— 他大学时因志愿调剂入读了老人照护专业,阴差阳错却发现养老行业还真就是个朝阳行业。毕业后初生牛犊不怕虎,与几个同学合伙创业,尝试了各种面向老人的服务,却一个都没做起来,按他的话说:“我们本来觉得上海的老人们退休金这么高,我们一定能做起来,谁知道他们的付费意愿这么低!” 转机在于,他们把ToC的生意转型成了ToG的生意,与基层政府合作,申请财政补贴,接受政府管理,这才在社区食堂业务上站稳了脚跟。按照他的说法,像他这样的小本生意人,至少90%是做ToG生意的,“不然的话没人做得了。”
虽说小区的社区养老服务目前还很有限,但我所询问过的老人们都还比较满意,不管怎说,有比没有好。除此之外,针对老人居家养老的需求,这些年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了很多服务,比如上门给老人洗澡、陪老人就诊、针对房屋做适老化改造等,这些服务都是民营的,花钱就行,由于这个小区的地理位置比较便利,能覆盖的服务商多,上门的速度也快,所以总体还行。
老人们对在这个小区生活质量满意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该小区的房产交易市场已经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 不少无力购买商品房的老人选择了将高层的老公房置换成了同社区低楼层的房子(能加装电梯的老旧小区的比例还是很低的,有工程方面的原因,也有业主们达不成共识的原因),甚至还有一些邻近小区的老人搬了过来,或租或买。曾经备受嫌弃的底楼现在反而成了香饽饽! 就这么着,小区渐渐形成了高楼层被外地打工人租住,低楼层由小区原住老人居住的格局,这两类居民依然互相看着不太顺眼,但在可预见的未来,这将是一个颇为稳定的格局。
那么居家+社区养老真的非常可靠吗?说实话我对我看到的这个目前被评为模范的小区也并不完全有信心,表面的平静下还是有风险点的,比如说随着时间的流逝,房子会继续老化,原住老人也会渐渐离世,而且将来保障型租房体系会更加完善,年轻人有更多租房选择,将来这个小区的人口还能不能支撑社区食堂这样的服务?但是,正如政府规划中所展示的,97%的老人还是得依靠居家+社区的养老模式,虽然有各种不确定性,日子还是得过下去。
我观察老克勒、表姑、社区食堂小老板、小区房产交易市场时,最大的感触就是大家运用各自的资源和能力,把日子好好过下去的努力,堪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细究起来,这些努力的背后既有市场的力量,又有政府的管理,既有传统文化的约束,又有对现代生活方式的大胆拥抱,所以总体上来说,我还是比较乐观的。
补充内容 (2024-07-06 06:45 +08:00):
Q&A:《我妈硬塞给我800万RMB,我解锁了海外华人的父母养老方案 (4)》
补充内容 (2024-07-11 07:59 +08:00):
Q&A cont'd: 我妈硬塞给我800万RMB,我解锁了海外华人的父母养老方案 (5) |
上一篇: 美国经济何去何从?下一篇: 补充几句为什么这次是史诗级加密货币头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