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要说明,每个申请者都有其独特之处,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我的实例不一定能够完全应用到每个学生身上。其实无论是什么工作,都应该用case by case的角度去审视,不能够完全依靠历史、统计数据、或者某些独特案例去推断出结论,但我们能够从这些资料中得到一些启发。假如我是一个坚信历史或统计的人,那以我的GPA去推论,我应该是不够格申请出国甚至推研的学生,遑论要拿到很好的offers了。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经验,让大家了解到一些申请中更重要的东西。.google и
很多同学问过类似的问题:出生该不该写?喜欢的课该不该写?课外活动该不该写?D该不该写?E该不该写?……这些没有一个既定答案,假如有人直接告诉你“该写!”或者“不该写!”,还是建议不要盲目相信。这些问题最后还是归结到写PS本身的目的:申请。假如对申请有帮助,就写。我们需要考虑特定program的性质,比如有同学参加过世界性leadership training program,那么申管理类的同学,可以写,申生物PhD的同学,作用就不大了。我们也要考虑要写的东西的专业性,比如申生物的同学写“我自小就特别喜欢和动物玩”,和生物有关,但看起来不免naïve,这个看起来很搞笑,但我们会惊讶发现有些同学(甚至是清华的同学)的初稿就会写上类似的东西。还有普遍性原则,就是我在CV那一部分说的,“假如一个事情写起来会让人觉得你和普罗大众一样,最好不要写”,比如“我看了XX的书或YY的paper之后深受启发,于是就对这个领域感兴趣了”,就算这对于你来说是真实事件,但是这样写的人实在太多了。有些同学总在苦恼如何从一些独特奇妙的故事带出自己对该领域的兴趣,挺象中学生写作的样子。我觉得从一个人的行动就能看出来一个人真正的兴趣所在,不论是科研经历、学术经历、独特见解,这三个部分都能显示一个人的兴趣,没有必要弄一个什么故事去吸引人。. Χ
有些东西能够在其他申请材料(包括CV、推荐、申请表)中显示的,比如考试分数、科研细节,就不用写。
我再举一个亲身例子。我是首批在清华读理科的香港学生,和不少同学、辅导员聊过,不少人都觉得虽然成绩比较差,但“香港”这个身份或者会对申请带来一些优势或者有优惠政策。我到了申请时便发现,教授们完全不care你是从哪个城市来的,come from Hong Kong和good at research本身就没有逻辑关系。这种错觉的广泛流传可能和香港同学在清华所得到的一些特殊帮助有关。. .и